[武海娟]亲子共读的力量
大过年的,刚想打开电脑,儿子就在旁边叫起来,我一楞,继而一喜,连声说“好!好!好!先读书!”
2012年初,下功夫背会了刘从义老师长达17000字的文章《亲子共读一本书》,又花时间消化、理解、复讲,加之这几年在读书会的学而时习、耳孺目染,对教子、育子、读书有了清晰深刻的认识,也明白了一位走在前面的朋友曾说的“你现在没有带孩子读经典,是因为这方面资料掌握不够”的意思,因为不知“道”,就不会做到呀。
暑假积极响应《论语》百遍诵读活动,不仅号召家里的孩子参加,而且坚持每天早晨六点半用音频《论语》叫醒儿子,晚上亲子共读半小时。儿子快九岁了,有自己的思想,周围环境曾导致他对读经典相当排斥。半年多的亲子共读,温言软语哄劝过,厉言呵斥强制过,赏识鼓励夸奖过,甚至拳打脚踢惩罚过等等,磕磕绊绊。遇到挫折时,老夫子的“勿欲速,勿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就涌上心头,提醒我沉下心,慢慢来。
偶然从朋友处得到一本陈琴老师的《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如获至宝。陈琴老师对经典的理解、对素读的坚持、对读书的大力提倡坚定了我与儿子共读的信心。特别是吟诵,古老而新鲜、趣味而具创造,因此凭感觉与儿子吟诵《论语》,每次的吟诵,都是一次情感的体验与创造,特别是唱音与拉长腔,使文字立即有了生命,纸上的语言生动了、深刻了,由此延伸,我们发明了唱出来的《论语》、演出来的《论语》,母子俩或你一句我一句,或你声高我音低,或你快我慢,或并排坐,或相对坐,或偎在怀里,每晚的共读不知不觉成了亲情享受。
一晚,我郑重其事、声情并茂地给他朗诵:
或许你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又一晚,他兴致勃勃地折纸,我便自己读起来,同时自我安慰,孩子的耳朵是开着的,听读也好。谁知刚读了一章,他自自然然接过来说“妈妈,该我了!”令我又惊喜又感动。
儿子读小学三年级,《弟子规》、《论语》、《老子》或唐诗宋词等经典内容偶尔出现在课本或习题中,他驾轻就熟。有一次,得意地说:“妈妈,今天上课时,我班同学都不认识‘奢’字,只有我自己会!”
“哦?你为什么会呢?”
“因为在《论语》中读过呀!”
这些小小的成就塑造着他的自信,也拓宽了他的知识面,开阔了心胸。渐渐地,亲子共读成了母子间的默契与心照不宣。
春节期间,喜庆的气氛令人懒散起来。《论语》读了大半年,“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的效果怎样呢?要不要开始新内容呢?我征求他的意见,如果会背了,就往后进行!前六章一气呵成一晚上就背完了,第七到第十章也很快背完了。从第十一章开始,我请他选择,每晚可连读五章也可一章读四遍,他讨价还价,“妈妈,我每晚每章背两遍吧?”我暗笑,可爱的孩子,会背的话一遍就可以了呀!但装作很大度地点点头,小家伙高兴的一蹦老高。连珠炮似的,一背一大串,一背一大片,令我惊异又欣喜。就这样,从大年初一开始,每晚我都享受着儿子背诵的喜悦,听着这些具有种子力量的内容从他口中清晰吐出,特别是流畅背诵“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君子有九思”等内容时,我心花怒放!并暗自惭愧,我会背的寥寥可数,而孩子竟神奇般地整本背下来!同时也非常感谢儿子带给我的成长,和他共读期间,我细细看了南怀谨老师的《论语别裁》,又认真品味了周润发饰演的《孔子》,对孔子及《论语》有了新认识,对做人做事也有了新感悟。读《论语》,使母慈子孝,其乐融融,精神世界进一步充实与丰盈。
晚上临睡前,我有看书的习惯,每当儿子在他卧室大声喊“妈妈,你在干什么”时,我都会脆脆、甜甜地回应“看书呢,你先睡吧!”现在他总说:“妈妈,我看会书再睡吧!”《海底两万里》、《趣味语文》、《成语与寓言》等都成了他的最爱,每次我都要催他“好了,不看了,睡觉了!”
每次有意无意的强化,希望将读书内化为他的自觉行动,并告诉他,这是妈妈送给他的最好礼物!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让好的书籍为孩子储备精神能量和实践智慧吧,愿这种习惯能确立他生命的高度,并给他带来好性格!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