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娟]家庭教育之“上传”
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父母们,想要迫切解决的是“下载”问题,即养育下一代。其实,在绝大多数家庭中,同样急需解决的还有“上传”问题,即反哺上一代。我们学过家庭教育之后,往往能在自己的童年找到许多苦涩,我们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再次品尝,我们要做优秀的父母,并且让孩子成为快乐的孩子。可是同时,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作为子女,却依旧迷茫于这些苦涩之中。父辈们对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不足之处,有些甚至在我们心里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疤,一直以来,我们在最应该得到温暖的家里,却找不到可以疗伤的地方,最后这些伤疤变成了系得紧紧的心结,变成了我们内心里对于父母的那种爱恨交织的亲情。
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我们时常会有一种无力感。理智上,已经成年的我们毫不怀疑父母对我们的爱和付出;情感上,我们也愿意尽自己所能地让父母开心、顺心和放心。可是,当几十年如一日的批评与埋怨一次又一次敲打着你正在努力打开的心扉时,你能依然hold住吗?在每一次争吵的边缘,你能收住自己的脾气吗?当他们因为一点点意见不一致,就把你说得一无是处时,你能忍住不去批判他们吗?太难了,对吗?“上传”对我们的考验远远大于“下载”。作为父母,我们希望能与自己的孩子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作为子女,我们又何尝不想与自己的父母共享天伦之乐?可现实往往是,你很努力地想走近他们,却感觉他们在心里一直把你往外推,儿时如此,现在仍然如此。最后不得不放弃,改为执行社会上公认的“孝顺”标准:父母能动时,给吃、给穿、给金钱;父母卧病在床时,能在床前侍候的就侍候,没时间照顾的就雇保姆。或者是“孝顺孝顺,以顺为先,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只是,其结果,顺是顺了,却难以改变“被动”和“无奈”的角色定位。
我们的父辈们现在大多正在以这种方式对我们的祖辈们尽孝道。七、八十岁的老人们性格和行为容易出现变化,可能是不讲道理,可能是多疑,可能是看子女不顺眼,也可能是对子女说出很多伤人的话。很多人认为这是“老年痴呆”、“老糊涂”,其实,除去身体疾病的因素,这些现象都透出了两个字——寂寞,而且是心灵的寂寞,与有没有人陪伴无关。
仔细想想,这种寂寞与我们儿时的寂寞是多么的相似。当我们需要理解和支持时,父母却更看重我们的外部条件,比如吃饱、穿暖、好成绩;当我们想要尊重时,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却是“听话”和“服从”;当我们用“多动”来吸引他们的关注时,却往往因为损坏了东西而招来一顿打骂;当我们想向他们倾诉烦恼时,得到的大多是一番思想教育;当我们关闭了心门,再也不在乎他们时,我们得到的评价却是“叛逆”和“自私”。于是,我们的童年是寂寞的,我们的青春也是寂寞的,我们在这种寂寞中,学会了对待亲人的方式,当父母想要我们陪伴时,我们往往是给他们买营养品、名牌衣服,并且外加生活费;当父母想要尊重时,我们会以“为你好”的名义强迫父母接受我们自认为正确的想法;当父母用“多病”来吸引我们注意时,我们却迷失在医院的一张张化验单中,就像当年父母用“多动症”来解释我们一样,我们也要找出个“病”来解释父母;当父母向我们倾诉烦恼时,我们的口头禅是“你这思想也太out了,这都什么时代了!”;当父母关闭了心门,再也不搭理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自动把这诊断为“老年痴呆”了。父母用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把我们逼成了“叛逆”,我们用同样的方式把他们逼成了“痴呆”,一代又一代的轮回,难道不讽刺吗?如此说来,人生到底有多少个真正快乐的年头呢?开头十几年与结尾十几年都不快乐,中间那几十年,又忙于对付完“下一代”再对付“上一代”,看来,人生的快乐不能以年头,只能以瞬间来计算了,难道不可悲吗?
同时,我们又知道,“孝”靠的不是说教,而是上行下效,言传身教。如果割裂了历史,那我们现在所坚持的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的可传承性也必然要大打折扣。谁也无法预料未来,我们无从得知20年、30年以后,我们现在所坚持的“正确”在我们的下一代看来,是否依然还那么“正确”,这个世界永远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到那时候,已经结婚生子的子女跑回来跟我们说:“我现在才知道,你对我的教育方法有很大的问题,导致了我现在……”我们会不会满腹委屈呢?我们给他们的可都是一直以来我们认为最好的呀!可能到那时候,我们才会顿悟,原来当年我们的上一代也是把他们在那个时代认为是最好、最正确的家庭教育给了我们,虽然简单粗暴的方法带给我们太多心灵和肉体上的伤害,可谁也无法否认这所有的苦难之中爱的本质。这世上没有完美的爱,也没有完美的家庭教育,如果我们在20年后,面对下一代能做到问心无愧,那么在今天,上一代面对我们时,是不是也可以问心无愧呢?所以我们又何必执著于心中的对与错,握着那个心结久久不放呢?不要等到20年后,在下一代的质问声中,我们才突然醒悟,我们在心灵上对自己的父母太刻薄了,甚至比当年他们对待我们的方式还要刻薄。20年后,当我们终于能在心里真正的谅解他们时,当我们终于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时,谁也无法保证,我们中的每个人都还有这个机会。世事无常,即使他们依然健在,却也已八十高龄,或许早已被我们逼成了“糊涂”,又或许心门早已关闭,就好像当年,在我们紧闭心扉的青春叛逆期,父母想走进我们的心灵,我们会让他们通行吗?
那不如,我们作为提前觉醒的一代人,作为勇于面对自我的一代人,尝试着从家庭的“被动角色”中走出来,把我们自己想象成父母,把年迈的父母想象成孩子,用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赏识他们、包容他们和引导他们。我相信,再不讲道理的父母,也比儿时的我们懂事的多,省心的多,最起码,你不用担心走在大街上,他们看见喜欢的商品就闹着让你买,不给买就一直哭,哭得你心烦;你也不用担心,他们没事就摸摸插座,拆拆电器,让你提心吊胆。好好想想,你会发现,拿孩子的标准来评价父母,除了唠叨和埋怨之外,他们简直个个都是好孩子。相比那些让我们时时操心的下一代,我们抽出点时间真心地陪伴上一代,放下对与错的执著,衷心地倾听和赏识,似乎也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只要你愿意回过头去看看,你会发现,父母就在你的身后等着你,而且一直在那里,等着已经变得越来越强大的你,有一天会回过头看到他们的寂寞和无奈,等着有一天你能够强大到去体谅他们越来越卑微的姿态,去呵护他们越来越脆弱的心灵。只要你有需要,他们随时愿意化作花泥去滋养你这棵参天的大树,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同时,我希望大家读到这里,不要陷入“自责的怪圈”,然后给父母加倍的补偿。就像孩子与孩子各不相同一样,父母与父母也必然不同;我们对于让我们时时操心的孩子尚不敢说完全了解,更何况多年来越来越生疏的父母呢!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在“物质孝顺”和“道义孝顺”上简单的再加一笔,而是放下姿态、沉下心来、走近父母的生活与心灵,把他们当成新朋友一样,了解他们人生的苦与乐,了解他们的希望与恐惧,尊重他们的时代背景与心路历程,说不定,你会发现,他们是理解你的,你也是可以理解他们的,只不过在亲情的限制下,彼此都在那“绝对的爱”的压抑下喘不过气来。
当然,“上传”比“下载”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我在前一篇文章《放下就是快乐》中提到过,我老公带着对父母的心结痛苦的生活了三十年,直到我“放下”了,他也想尝试着“放下”,一个观念的转变,让他突然明白了,他早已不再是那个在打骂和指责之下痛苦求生的小男孩,相反,他已经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知识、有魄力、有爱心的男子汉,或者说,10年前,他就已经是一个体重高达90公斤的男子汉了,可是内心里却依然固执地用“可怜人”的身份来定义自己。他说,10年前,他为自己身体的强壮而自豪,因为父亲再也打不动他了,可是他没想到,直到今天,他的内心才真正的强大起来,因为他能够不再从“受害者”的角度来对待父母,当他回过头去,看到了日渐衰老的父亲,三十年来,如何用亲手烹饪的一餐餐美食把他供养到90公斤;当他需要事业上的支持时,父母是如何让他没有顾虑,放手去搏的……他看到了很多以前他不屑于投注目光的事情,这些事一点点地融化着他那坚硬的外壳,他不再只会“反射”父母对他的批评和指责,他愿意尝试着用自己柔软却强大的内心去接纳和包容。他告诉我,他的父亲是在充满指责、缺乏认可的环境中长大的,所以父亲也用这种方式来养育他。在他经常和父亲争吵的同时,父亲也经常和爷爷争吵。以前每次父亲指责他时,他心里就不服气地想:“你跟我爷爷不也这么说话吗?”现在他明白了,这么一代一代地往上追究,要追究到什么时候,最后不是变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了吗?在这些历史当中,每一代都既是责任人又是受害者,家庭教育犹如一个漩涡,只要你在这个漩涡的范围之内,就会不知不觉地被卷进去。他明白了,他的爷爷和父亲其实也都是可怜之人,所以他愿意真心地原谅他们,他决定主动地去赏识父亲,把父亲无法从爷爷那里得到的理解和认可补偿给他,让他的心灵不再空虚,说不定,当父亲拥有了足够的爱和包容之后,还能继续“上传”给爷爷,这样,家里的三代人不都和谐了吗?
我发现,自从老公想通了这件事之后,扫清了三十年的阴霾,每天的心情都很愉快,毕竟,能与自己最亲的人和睦相处,确实是人生一大幸事!当然,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的,有时还会有反复,但趋势是好的。前几天,我们在他父母家刚吃完晚饭,他和父亲又因为一句话吵了起来,但这次战役并没有扩大化,老公及时地意识到是自己又“条件反射”了,向父亲道歉,可是父亲还是继续给他分析这件事的对与错,最后老公忍不住,又吵了起来,我和婆婆都劝不了这对父子,最后以我和老公回自己家而告终。路上,老公情绪很激动,不断地说着“他一直都是这样,从来就不尊重我”之类的话。后来,我们发现没带手机,又返回父母家取手机。说实话,我当时都不想回去取了,因为担心战役又扩大化。没想到,老公进了门,什么都没说,拿了手机就想走,可是路过书房,看到父亲在电脑旁写着什么,他还是走进去对他父亲说:“爸,刚才是我对不起了,没控制好脾气,你别生气!”婆婆笑着说:“你爸根本就没生气!”公公抬起头说:“我生什么气呀!有什么可生气的呀!”后来,一家四口在说说笑笑的气氛中把事情说开了。回去的路上,我对老公说:“我为你骄傲,你终于战胜了自我,向他们迈出了一步,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老公说:“是啊,我也没想到,我让了一小步,却换来了这么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我觉得值!看到他们高兴,我也高兴!我刚才真不该和他吵。”我说:“老公,别急,我们慢慢来,我们会做得越来越好!”
同时,也把这句话送给所有和我老公有相似经历的朋友们,“慢慢来,我们会做得越来越好!”不要苛求自己,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为了追求快乐,如果有一天,我们能从“自我痛苦”中走出来,发现原谅和包容自己的亲人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快乐,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