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娟]和一位高中生的谈话

2012年10月26日  浏览:4485 作者:河北邢台马文娟 来源:第八期快乐妈妈讲习班

今天有幸和一位高一的学生聊天,虽然是在他自己极不情愿的情况下。现在距离我上高中那会儿,已经有17年了,高中生活在我不喜欢的日子里排行第一,因为除了我在《准时之准》中提到的那个故事让我至今记忆深刻之外,三年的岁月在我脑中连个片断都没有了,我认为这是选择性忘记。虽然我不喜欢大学时报考的专业,虽然我很挣扎和迷茫,但我却依然记得很多快乐的时光,那是作为一个生活着的人所感到的快乐和自由,而在高中时,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机器和工具,一切都是为了分数,个人的感受一点都不重要,当然如果影响到了学习成绩,肯定有老师会找你谈话,谈话的结果往往是在分数面前,个人的感受确定以及肯定是不重要的。如果不是进入家庭教育的领域,可能我永远也不会再回忆起这段生活。但是今天和这个孩子的对话,让我感慨,现在的孩子们比我们那时候更难了。

这位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和我聊天,是因为他非常想马上飞回家去继续他的电脑游戏。不要误会,这不是一个沉迷“网游”的孩子。他的家庭教育在周围的人看来是非常成功的,母亲很开通并且尊重孩子,亲子关系和谐,孩子虽然贪玩好动,学习成绩却一直很好。孩子住校,每两周回来一次过周末,母子俩约好,在家的时间母亲不干涉孩子的自由,孩子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当然他想干的事就是玩电脑游戏,母亲虽然不赞成,却也无话可说。这次,本来是他母亲和他商量来我正在筹备的书屋看书,他本来同意了,却在中午时以头疼为由想要食言,其实是想接着玩上午的游戏,最后被母亲识破,不情不愿地来了。

他对书架上的书连看都不愿看一眼,甚至连坐都不想坐,打算说两句话就回去玩游戏,我请求他和我聊聊天,只要几分钟,他答应了。孩子很懂礼貌。下面是我和他的对话内容。

关于学校。我向他描述了我那自认为是“非人间”的高中生活。他说:“你那算啥呀?我们教室里有摄像头,班主任就在办公室抓哪个学生睡觉了,哪个学生说话了。而且我们还管上厕所,晚上熄灯之后40分钟之内不允许上厕所,有个同学实在忍不住了,上了个厕所,结果停课一天,先背学校条例,再考试,他以为是选择题,因为条例嘛,知道了就可以了,结果一看全是填空题,只能再一个字一个字的背,考试通过了,再写违规过程,能写什么?只能写‘我上了个厕所’,然后再写800字的检查,检查通过了才能上课。折腾了半天,就为了上个厕所。”

关于阅读。我问:“你们平时读课外书吗?”他回答:“语文老师说要我们多读课外书,结果有个同学在上自习的时候看《意林》杂志,不但被老师没收了,还挨了顿批,说是不能干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关于电脑游戏。我问:“到底这个电脑游戏有什么好的,让你这么惦记?”他回答:“其实不是我们爱玩游戏,而是确实没有别的玩了,我也想打篮球,踢足球,可没人和我玩呀,我的同学都出不来,有的在家里被家长看着学习,有的被家长反锁在家里,有的被拉去上补习班,也有同学能出来的,但又不喜欢这些运动。所以没办法,只有玩游戏不受这些限制。”我又问:“办什么一玩就出不来了呢?就像你现在这样,满脑子都是游戏。”他回答:“我也说不清楚,就觉得一级一级打得过瘾,而且网络上有人陪你玩呀。”

关于网吧。他说“我妈允许我玩游戏,却不让我去网吧,可能是怕我接触不好的人学坏,其实我这么大了,已经不会受影响了,我还是喜欢去网吧玩,那么多台电脑,一排排的,都打游戏,多有气氛!”

关于家庭教育。我问:“你是不是觉得你在你的同学当中是最幸福的?因为妈妈给你自由。”他回答:“是的,我都不爱去别的同学家里,他们的妈妈这也不让玩那也不让玩,而且老催着我们学习,烦死了,我同学来我家里,都说我妈好,我也觉得我妈很好。”

关于志向。我跟他说了我大学报的医学却不愿当医生,以及这对我后来人生的不良影响。我问他:“你现在有什么方向吗?”他说:“没有”我说:“你喜欢什么呢?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回答:“我也说不好,没什么特别喜欢的。而且我也不知道都有什么专业,到时候再说吧。”我说:“你知道阅读可以开扩视野,让你体会别人的人生,让你了解世界和自己,也可以让你明确未来的方向,为什么不用这宝贵的自由时间多读点课外书,丰富自己呢?”他脸上有明显的不耐烦,回答说:“我们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都被逼着学习,终于可以回来了,还不抓紧时间玩,谁还看书呢?”

可能是我问得太多了,孩子一边说话,一边往门边走,到最后,一只胳膊肘都挎到门把手上了,眼神都有点飘忽了,我说:“你可以走了。”他一下子就跑出去了,吓得我直追着他喊“慢点,路上小心!”

以前不管何时听说某个孩子玩游戏成瘾,总是听人感叹:“哎,现在这些孩子们呀,小小年纪不好好学习。”好像一切都是孩子的错,是孩子的品性问题导致了“网瘾”。今天,我终于明白了,其实孩子们的“网瘾”是被学校,被家长,甚至是被社会逼出来的。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因为担心儿子会沉迷电脑游戏,用很多其他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不阻止孩子玩电脑游戏,只是每天限玩1小时,这样一来,电脑游戏就变成了生活中众多兴趣爱好中的一种,孩子当然不会沉迷。可我们中国的绝大多数家长是做不到的,可能有一小部分父母能做到,就像刚才那个孩子的母亲,可是因为孩子没有玩伴,也只能迷恋电脑游戏。人的生存是需要娱乐的,各位朋友,让我们想像一下,如果你经过一天劳累的工作,回家后不让你看电视,不让你打麻将,不让你看小说,总之,你想做的事都不被允许,只让你继续工作,你能受的了吗?是的,你可以选择走出家门,外面还有很多的娱乐项目等着你,可是孩子们呢,首先他们中大部分人是无法选择走出家门的,即使某些开通的父母让他们出去玩,因为年龄、经济和玩伴的限制,他们能做什么?可能也只有去网吧拿出零花钱来玩游戏了。只有能和孩子换位思考,我们才能理解孩子内心的苦与乐。我能明白很多父母担心孩子的前途,或者说担心孩子能不能考上理想大学的问题,我不是教育专家,这个问题我解答不了,我只知道,如果换作我们大人,每天只让工作,不让娱乐,我们的工作效率是不会太高的。

另一个让我感慨的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我知道我们的学校从各级领导到每位老师,都是对学生尽职尽责,为了让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为孩子打造一个较高的起点,而努力工作。很多老师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一届届的学生,人人都知道高中生不容易,其实当高中老师更加不容易,起早贪黑,可以说他们是最希望学生一生顺利的人。可是,有句话我不得不说,还是换位思考,如果把我们这些大人都放到课堂上装了摄像头,晚上去厕所也要受到惩罚的环境里去,我们能受的了吗?当然说开来,我们也都能理解,这一切的严格措施都是为了提高学习和休息的效率,避免注意力不集中和晚上回宿舍后玩闹拖延时间,但是理解是一回事,作为被管理的学生的感受又是另一回事。权利被剥夺的最多,反抗和判逆的力量就越强烈,越不让孩子们玩,孩子们的玩心就越重,最后不管玩的东西是什么,只要能玩就行,这样的孩子终于考上大学之后会是怎样的光景呢?那就是疯狂地玩,变本加利地行使玩的权利,这让他们忘记了他们还有读书和学习的权利,因为一直以来,读书和学习对他们来说只是义务,只是责任,只是债务,如今他们尽了义务,还完了债,大学里就只剩下玩的权利了。我觉得,很多我们所说的大学生的问题,大学生毕业后的问题,都应该在他们考上大学以前寻找源头,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不能没有学校,我们的学校成为什么样子,更多地是取决于我们的家长,我听说有一所中学的高考升学率高达98%,很多家长都托门子找关系,千方百计不惜代价地把孩子送到那里,因为只要进了这个学校,就相当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孩子的未来就不用担心了,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所中学的外号叫“监狱”,可见其严格程度。17年前,我所就读的中学也是重点高中,也是以严格著称,越是重点的高中就越严格,17年后的今天,情况依然如此。大家有没有想过,这就相当于我们的大学生很少有“学”出来的,大部分都是“逼”出来,没有学习的动力,怎会珍惜学习的机会?怎么产生学习的行动?怎么结出学习的果实?然后我们又开始责备大学生的颓废,批判毕业生的啃老和研究生的逃避。其实这一切都与每一位家长的推动脱不开关系。如果我们不再追捧“高压下出成绩”的学校,而是转向重视孩子内心感受,以点燃孩子学习的发动机为主旨的学校,如果我们不再只重视孩子当前的分数,而多考虑孩子以后发展的后劲,我相信我们的学校一定会慢慢做出改变,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家长,因为家长们也是受社会观念的影响,我们现在都不主张打孩子了,可是我们没发现“强逼之下出高分”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另一种版本,只不过用“精神的压力”取代了“身体的疼痛”,却都是逆着孩子的天性,没有点燃孩子自觉自愿的发动机。所以我们的家庭教育才会一直用一个“逼”字,小时候逼考100分,高中逼考大学,大学毕业逼找工作,找到工作逼结婚,结婚之后逼生孩子,生完孩子之后逼孩子的教育方法,然后这一代孩子继续完成他“逼”的程序,就像那个“放羊娃为什么放羊”的故事。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我和老公结婚5年,父母年年催我们要孩子,我们过够了以前“逼”的生活,就是不生,越催越不生。直到参加了“快乐妈妈讲习班”,学习了家庭教育的理念以后,我才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憧憬,觉得生孩子养孩子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很清楚,我的孩子出生之后,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夫妻和四位父母还是会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但我不会再害怕,我也不会生硬地否定他们,我要从现在开始影响他们,我要把家庭教育作为我毕生的事业,竭尽全力帮助身边的家庭,我想总有一天他们会衷心地理解我和支持我。

所以,我相信观念是可以改变的,家长是可以改变的,学校教育也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谁愿意做这样一只扇动翅膀的蝴蝶,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给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让我们的教育在又一个17年之后,不会再停留在今天的状况,让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自强、自立、自觉、自乐的社会人。每个人都能改变世界,让我们做一颗光明的火种,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

联系我们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和关注……

快乐妈妈微店商城

快乐妈妈微店商城

快乐妈妈公众微信

快乐妈妈公众微信

指导老师微信

指导老师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