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娟]准时之准
小时候,父母和老师教导我们要养成“准时”和“守时”的好习惯,它体现了自身的勤勉和对他人的尊重,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准时”的重点并不在“准”上,这个“准”字是“迟到”的底限,却不是“迟到”的上限。也就是说,有时你做到“准时”了,也会被认为是“迟到”。我自己就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很久,今天把它写出来,希望我们的孩子们不会再像我当初一样迷茫。
故事发生在高三那一年,在这里,我们把那所中学如何重点,如何严格,如何把学生的生理活动时间压缩到最短从而把每分每秒都用在学习上等等都略去不谈,只说我和教导处主任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心理博弈。每日晚饭后,我都是提前一两分钟进入教室的,从不迟到,却经常受到站在楼道口“逮”迟到学生的主任的批评以及他那恨铁不成钢的注视。因为他不是按时间来算的,他的原则是,只要98%的学生都进入教室了,那剩下的2%就等于是迟到了。第一次受到批评之后,我晕晕乎乎地走进教室,随便拿本书假装学习,脑子里却在思索“我到底哪儿错了?”为什么老师口中的“6点半准时自习”变成了“比比谁是最后一个”了呢?难道我错在在别人狼吞虎咽的时候我细嚼慢咽了吗?难道我错在在别人饭后一路狂奔至教室的时候我怕得阑尾炎而只敢快走不敢跑吗?这都是父母给我养成的好习惯呀,很显然我没错在这儿。难道我错在没有和其他同学一样再早2分钟吗?那如果别人再早2分钟,我就应该再早5分钟,因为只有再早一点,才能体现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此推算,那是不是说,如果我下了课根本就不去吃饭,我就会是最最最勤奋的好学生呢?因为我永远是第一个到教室的嘛,而且我都废寝忘食了,和我一比,别人就都迟到了呢!可他们如果也向我学习,那岂不是还没考上大学就集体饿死了吗?生存还是死亡,还真是个问题呢,于是我忧郁了。沉思数天后,我做出了我人生中第一个极具反抗精神的重大决定——我,决定,不妥协。身体是自己和父母的,老师是学校的,一年后我就会离开这里,如果我也像其他同学一样弄出胃炎来,把身体拖垮了,我自己多痛苦呀!我爸妈多伤心呀!所以从今天起,我会一直提前一两分钟进教室,谁爱说啥就说啥,反正大原则上我没错,你也不能给我个处分啥的。这话说起来豪迈,但每次看到主任那孺子不可教也的眼神,我都在想,主任啊主任,我拿什么来承担您那锐利的眼神呢?你的气场就像一层无形的压力笼罩着我,我每次都要用尽全力把自己从“我不够勤奋,我不够刻苦”的感觉中拉出来。后来,我的高考成绩超过全国重点分数线30多分,我不知道如果我每天提前5分钟进教室,能不能多考个一两分。我只知道,我自己坚守的这3分钟使我没有得上慢性肠胃炎。(因为规定的晚饭时间为30分钟,除去路途,排队,洗饭盒之外,纯粹用于吃饭的时间只有5-10分钟,悲惨的高中生活啊!)
后来我进入大学,走入社会,才发现这种“准时”等于“迟到”的事情依然经常出现。比如,你和朋友约好去玩,根据约定的时间,你提前20分钟到达约定地点,却发现大家都已经到了,他们在那抱着手臂以胜利者的眼神看着你的窘迫,你会不由自主地道歉说“对不起,我来晚了。”哪怕你心里很清楚你提前了20分钟,你也一样气短,因为你觉得你落后了。再比如,你和同事一起出差,各自拿着火车票,并没有约定在车站会面的时间,你算好了时间,决定吃完早餐再去车站,哪知刚吃了一口,同事打来电话问你怎么还没到,原来他提前1小时就到车站了,你告诉同事你吃完早餐就过去,同事就会给你一个“慢性子”的评价,然后每隔10分钟就打个电话问你到哪儿了,让你在歉疚中吃完早餐并且掉在“迟到者”的感觉里拨不出来了。而且我相信,可能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有那个定力把早餐吃完,很有可能扔下手中的食物就往车站跑,因为你感觉你已经迟到了,虽然你到达车站时还提前了40分钟。
就这样,我们自己制定的时间标准,我们却不去参考,只是一味地按照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就是怕自己成为落后者,怕别人觉得自己失礼,我们以为这是在尊重别人,其实我们是在用轻视自己的方式来成全对别人的尊重。
我老公曾在一个纯外教的英语培训机构学习英语,他发现每到上课铃声响起时,外教们会从容地走入教室并开始点名,他们在课间时已经来过教室布置笔记本电脑和音箱,然后他们就来到走廊里和学生聊聊天,不到上课时间,他不会再进入教室。我老公很好奇地问过外教这个问题,外教说:“我们的原则是准时,如果我提早来到教室等着上课的话,大家会感到马上就要上课了,不能大声说话了,学生会感到很拘束。课间是用来放松的,学生需要,老师也需要。”后来,我老公明白了,在欧美国家,过早地到达约定地点也是一种冒犯,因为一个人的提前会让其他人觉得尴尬,好像是自己来晚了一样。考虑到路途上的不确定因素,约会的双方都会提前出发,如果过早的到达,就先在车里呆一会或是在周围转转,提前几分钟再去约会的地点,这样双方基本上前后相差不多,不会让另一方感到内疚。如果是去别人家里做客,更不可提前登门,而是要等到了约定时间再按响门铃,以免主人因为准备不充分而尴尬。
相比之下,我们的“准时”就缺乏准性儿,本来定了的时间就应该成为标准,可我们非要在这之上再加上自己的提前量,从而显示自己非常积极,并不落后。而提前量少的所谓落后者们下一次还会多加一些,成为先进者。在这种比拼当中,原来约定的时间只能成为一个符号,而“准时”则变成了一个“比比谁最积极”的游戏。为个这个游戏,我们搭上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希望我们能把“准时”当作对别人的要求,而把“提前量”当成对自己的要求,每个人都为自己的时间负责,而不是为别人的时间负责。如果你的“提前量”比较大,那么请你携带一本书或是其他你觉得可以充分利用时间的东西,用这段提前的时间来充实自己,而不是用来催促抱怨真正准时到达的人,同时也请你在他人到达时,能平和地说一句“我也刚到”,而不是炫耀自己的积极“我都等了半个小时了”。如果我们能把“准时”的“准”字重视起来,早到之人有事干,准时之人很从容;早到之人不苛责,准时之人不愧疚,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会更和谐一些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和睦一些呢?
我认为,要做到“准时”之准,关键要从学样教育开始。孩子们的天性都是认真的,往往是我们大人在制定了规定之后又不以规定为唯一的标准,我们用这种潜在的“双重标准”要求孩子,会扰乱孩子追求公平公正的心性,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种上了“轻视规定”的种子,等它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我们又反过来责备孩子无组织无纪律。我真诚的希望,所有的老师和家长们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从我们自身做起,不再对孩子使用双重标准,让我们的孩子在这个社会中更有安全感,更有信心,也更加懂得如何尊重自己和别人。我希望,将来我的孩子上学后,不会回家问我:“妈妈,为什么我准时到校了,老师还是批评我不积极主动呢?”,也不会问我:“妈妈,为什么老师总是表扬第一个到校的同学,要是我比他去的还早,老师会不会也表扬我呢?”。因为,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