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海娟]走进孩子心灵——《今年你七岁》读后感

2011年11月17日  浏览:5010 作者:武海娟 来源:快乐妈妈读书会

    惊鸿一瞥,书架上那本《今年你七岁》的书就牢牢吸引了我的眼球。柔和的淡黄色封面上,廖廖几笔写意中国画勾勒出一个拎着书包的顽童形象,醒目的黑色题目下印着一款红底阴文篆刻“百年百部”(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中国元素的封面,清新、典雅、童真而又厚重,最拨动我心弦、令我欲罢不能的是题目——《今年你七岁》。

 

儿子今年刚好七岁,从十月怀胎、嗷嗷待哺、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到现在背着书包一蹦一跳去上学,七年了!七年里,我从毫无经验、摸着石头过河的育儿状态逐渐成长到反思、理解、走进孩子心灵,经历了多少的挫折、失败与教训!

 

书用一层薄膜轻轻包裹着,买回家,儿子立刻就撕去包装,我开始念与他听。噢,原来这是一位作家父亲以儿子为对象写的一部日记体长篇纪实作品。从孩子过完生日开始上学写到一年级暑假,七岁一年发生的点点滴滴。

 

这是一位有着高度教育责任感的父亲,知晓很多科学的家教理念,对儿子实施“爱的教育”,尊重、理解、关心、体贴孩子;这又是一位才华横溢、妙笔生花的作家,儿子的童真、妻子的贤慧、奶奶的宽容,家庭琐事等用简洁的对话和简短的细节,把爱的氛围和生活的气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更是一位让人尊敬的教育者,不断地反思自己对儿子的教育,剖析自己的言行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不说教、不空洞,只有做为教育者的思索。教育,同时也在自我教育。

 

“你还不会写字,从今天开始,我将为你写日记。记下你生活中的欢乐、幻想以及歪斜的足迹,同时也记下我的希望、祝愿以及种种矛盾的心情和混乱的思想。你我是父子,共享天伦之乐;同时又是平等的朋友和伙伴,结下情谊。我还将记下,在这种欢乐和情谊之中,我究竟给了你点什么,你又给了我点什么……”

 

这段文字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从怀孕开始,我就断断续续的为儿子记成长日记,至今已经积累几本了,当初仅仅是为了留住孩子成长的痕迹,多用记叙体。《今年你七岁》让我学会了教育的反思,时时事事反思,当阿波把小朋友拦回家来做客,全数奉献自己所有心爱的糖果、玩具时;当他把学校的棕榈树割下来装扮济公和尚,逼小朋友跳楼时;当他为了得到表扬而奋起学校去扫地、上课偷偷记下同学说话做小动作的“黑名单”时;当他为争取回家的自由,勇敢地同一个三年级学生干了一架时……,这位有心的父亲不仅绘声绘色记下事情的原委,更多的是剖析、反思,这件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当孩子挑战权威挨打后,这位爸爸自责又忏悔,同时陷入了教育的困惑和茫然中,深叹:“做一个父亲多难啊!”

 

生活中,我也常常碰到类似的情况,虽然学了、看了、读了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知晓了很多教育理念,但面对一个活蹦乱跳、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孩子,往往学的是一回事,说的是一回事,做的又是另一回事,很多时候一筹莫展、束手无策!

 

在陪儿子观看剧情丰富、节奏急骤、变化多端、色彩缤纷的《米老鼠和唐老鸭》时,他感慨:“孩子们的生活太拘谨、太呆板、太平淡、太乏味了……”“你们(指孩子)也试图创造你们的生活,开辟你们的天地,展开你们想像的翅膀,但在这过程中,成人扮演的角色却通常是绊脚石、拦路虎乃至是刽子手!最富悲剧意味的是,成人们总是怀着极其美好善良的愿望,自以为是在引导你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殊不知这种‘引导’却在把你们的想象力、好奇心、创造精神扼杀在了摇篮里……”这一大段反省式的扪心自问像一记重锤,敲在我心上,是啊!囿于因袭的观念和传统意识的惯性,在儿子的成长道路上,我犯下了多少无可挽回和不可饶恕的错误啊!

 

孩子是摄像机,把看到、听到、摸到、闻到、尝到、感觉到的一切记录下来,存在他的潜意识里,构成他人格的基础,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书――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理念在书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印证,再次警醒自己,教育孩子就是做好自己!

 

没有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与作者心灵碰撞的过程。这部书,象一面镜子,照出了我教育的不足;这位父亲,象一位真诚的朋友,向我娓娓道来他教育的得失;这部书,更让我下定决心,作为一个母亲,应该真正走进孩子心灵,尽可能做的好一点,再好一点……

联系我们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和关注……

快乐妈妈微店商城

快乐妈妈微店商城

快乐妈妈公众微信

快乐妈妈公众微信

指导老师微信

指导老师微信